春归时寂寞景物疏,武陵人恨春归去。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春归怨
唐·刘禹锡
春归时寂寞景物疏,武陵人恨春归去。
桃花满树柳成行,独倚阑干日又晡。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爽朗,语言通俗清新,善用典故寓言寄托政治抱负,反映社会现实。
译文
春天归去时,四周一片寂寞,景物也变得稀疏,武陵溪畔的人,满心怨恨春天的离去,桃花开满了枝头,柳树排列成行,而我独自倚靠在栏杆旁,直到夕阳西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离去后的寂寥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首句“春归时寂寞景物疏”直接点出主题,春天虽然美丽,但离去时却留下一片寂寞和稀疏的景物,次句“武陵人恨春归去”则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和怨恨,后两句“桃花满树柳成行,独倚阑干日又晡”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归去为背景,通过描绘寂寥的景物和诗人的孤独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怨恨,诗中“武陵人”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比春天的美景与个人的孤独,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坎坷,他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而多次被贬谪,晚年才回到京城,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谪期间或晚年回到京城后所作,春天作为自然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却也是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见证,刘禹锡在诗中通过对春天离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无奈,他也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愁绪和怨恨,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