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乞取巧些些,待见了、分明祷告。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不如乞取巧些些,待见了、分明祷告”,这些词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宋·杨万里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穿针人在秋千下,笑倚春风暗斗机。
明月无端隔海雾,清光犹自照天涯,不如乞取巧些些,待见了、分明祷告。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生动,富有幽默感,被誉为“诚斋体”。
译文
七夕节年年都不会失约,银河清澈浅淡,白云轻盈微渺,穿针乞巧的女子们在秋千下欢笑,借着春风暗暗较量着技艺。
明月却无端地被海雾隔开,但它的清光仍然照耀着天涯,不如向织女乞求一些灵巧,等到相见时,再分明地向她祷告。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片写七夕节的景象,银河、白云、穿针乞巧的女子,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下片则通过明月被海雾隔开,但仍照耀天涯的意象,表达了即使遇到困难,也要保持乐观和希望的态度,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向织女乞求灵巧的愿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词以七夕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银河、白云、明月、海雾等,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词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明月被海雾隔开但仍照耀天涯,表达了即使遇到困难也要保持乐观和希望的态度,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向织女乞求灵巧,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整首词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生动,富有幽默感,展现了杨万里“诚斋体”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穿针乞巧、放河灯等,以表达对爱情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杨万里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官员,对民间节日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关注,他在这首词中通过描绘七夕节的景象和人们的活动,表达了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也通过这首词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祝愿。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是杨万里的一首优秀词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七夕节的欢乐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也体现了杨万里作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文学才华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