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更是第一人,自知等辈非其伦。的解释
诗词原文
咏昭君
唐·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自知等辈非其伦,昭君更是第一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以其豪放不羁、想象丰富、语言瑰丽著称,他的诗作广泛涉及山水、酒仙、历史、边塞等题材,风格多变,情感真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一生追求自由,不愿受世俗束缚,其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译文
汉朝的月光照耀着秦地,也照亮了王昭君的身影。
她踏上玉门关的道路,从此天涯路远,再无归期。
汉朝的月亮还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后却再无归来的日子。
燕支山下长寒,雪花如同花朵般绽放,而昭君的蛾眉却在胡沙中日渐憔悴。
生前没有黄金贿赂画师,导致她的美貌未能被充分描绘;死后只留下青冢,让人无限嗟叹。
昭君自知自己的才华和美貌远超同辈,她确实是第一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她美貌与才华的赞美,以及对命运不公的同情,诗中“自知等辈非其伦,昭君更是第一人”一句,直接点明了昭君的非凡之处,她不仅美貌绝伦,更有着超越常人的自知之明和勇气。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昭君的遭遇与汉朝的月光、燕支山的雪景等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远的意境,通过对比昭君生前与死后的境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诗中“自知等辈非其伦,昭君更是第一人”的赞语,既是对昭君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颂扬。
创作背景
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他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和同情有关,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远嫁匈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李白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和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