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暖盘醉客珠履喧,耸鸾笔飞玑唾落。的释义

4个月前 (04-23)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醉中赋

暖盘醉客珠履喧,耸鸾笔飞玑唾落。的释义

唐·李贺

暖盘醉客珠履喧,耸鸾笔飞玑唾落。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干。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描绘奇幻的景象,语言瑰丽奇特,情感深沉激烈,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一生仕途不顺,年仅二十七岁便因病去世。

译文

暖洋洋的宴席上,醉酒的宾客们穿着珠饰的鞋子喧闹不已,高耸的鸾鸟笔架旁,笔墨飞舞,如同珍珠般的唾液(比喻才思敏捷)洒落纸上,梦中因远别而哭泣,难以唤醒,书信被催促写成,墨迹还未干透,烛光半笼着金翡翠装饰的器物,麝香微微飘过绣着芙蓉的帷帐,想那汉武帝茂陵中埋藏着多少未了的遗恨,秦始皇的棺材里又耗费了多少鲍鱼来掩盖尸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场奢华的宴席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首联写宴席上的热闹与诗人的才思敏捷;颔联写梦中离别与书信急就,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颈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的奢华场景;尾联则借古讽今,以汉武帝和秦始皇的陵墓为例,暗示了权力与财富的虚幻与无常。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具特色,李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将宴席的热闹、诗人的才情、内心的孤独以及对历史的沉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中“暖盘醉客珠履喧,耸鸾笔飞玑唾落”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宴席上的热闹景象和诗人的才思敏捷,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而尾联的借古讽今,则使整首诗在思想深度上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贺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挫折,诗人通过描绘一场奢华的宴席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思绪,他也借古讽今,以汉武帝和秦始皇的陵墓为例,表达了对权力与财富的虚幻与无常的深刻认识,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正是李贺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暖盘醉客珠履喧,耸鸾笔飞玑唾落。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