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支筇石壁听溪声,却看云山万叠新。上一句是什么?

4个月前 (04-22)诗词赏析20

诗词原文

山行

支筇石壁听溪声,却看云山万叠新。上一句是什么?

唐·皎然

支筇石壁听溪声,却看云山万叠新。

莫道此中无胜事,只应容得几闲人。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丽闲淡,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手持竹杖站在石壁旁聆听溪水潺潺的声音,转身望去,只见云雾缭绕的山峦层层叠叠,仿佛焕然一新,不要说这里没有什么美好的景致,只是这里恐怕只能容纳几位闲适之人吧。

释义

“支筇石壁听溪声”描绘了诗人手持竹杖(筇杖),站在石壁旁聆听溪水流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幽的氛围。“却看云山万叠新”则通过转身回望的动作,展现出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的壮丽景象,且用“新”字形容,暗示了自然景色的不断变化和生机勃勃。“莫道此中无胜事”一句,诗人似乎在为这片美景辩护,强调这里并非没有值得欣赏的美景。“只应容得几闲人”则透露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片美景只适合少数闲适之人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所感,前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而壮丽的自然世界,后两句则通过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珍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皎然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高超技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出家为僧后,游历山水之间时,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在游历过程中,常常被山水之美所打动,于是将这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形成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皎然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僧的独特情怀和人生追求。

“支筇石壁听溪声,却看云山万叠新。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