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溪上长回首,不见音书已二年。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荆溪别友
唐·刘沧
荆溪溪上长回首,不见音书已二年。
水国春寒花渐晚,海云深处鸟空还。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残。
惆怅相思不相见,月华如练照无眠。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大中八年(854)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诗风清丽婉约,多抒发离愁别绪与个人感慨,有《刘沧集》传世,但今存诗不多,散见于《全唐诗》等总集中。
译文
站在荆溪岸边,我频频回首远望,已经整整两年没有收到你的音信了,这江南水乡春天来得迟,花儿也开得较晚,而深邃的海云之间,只有鸟儿孤独地飞回,潮水上涨,淹没了浦口的芦苇,暮色苍茫;夕阳西下,城头上鼓角声声,余音袅袅,我内心充满了惆怅,思念着你却不能相见,月光如白绢般洒落,照着我无眠的夜晚。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首联直接点题,通过“长回首”与“已二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诗人长久的期盼与失落,颔联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春天迟来、花儿晚开以及海云深处鸟儿孤飞的景象,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深切怀念,颈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与孤独,潮水上涨、暮色降临、鼓角余音,构成了一幅荒凉而又寂寥的画面,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惆怅心情。
赏析
此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直接的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荆溪溪上长回首”一句,既点明了地点,又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盼;“不见音书已二年”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颔联与颈联的景物描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尾联的“月华如练照无眠”一句,则以月光之清冷、明亮,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眠,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长时间未能相见,音信全无,这种离别与思念的情感,成为了诗人创作此诗的动因,在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面临着离别与迁徙的命运,这种背景下的离别之情,也成为了唐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刘沧此诗,正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刻反映与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