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是江东巡管内,异时书札愿无悭。的解释
诗词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俱是江东巡管内,异时书札愿无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杜牧在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的作品在晚唐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我们同属江东巡管之地,希望以后的书信往来不要吝啬。
(注:原诗中“俱是江东巡管内,异时书札愿无悭”并非直接出自《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标准版本,可能是后人添加或误传,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整体译文进行解析。)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描绘了江南秋末的美丽景色,青山绿水,草木未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特别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以扬州的二十四桥和明月为背景,想象友人在此美景中吹箫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向往,最后一句则希望两人虽然相隔两地,但书信往来不要吝啬,保持联系。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江南秋景和想象友人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特别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杜牧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曾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后因病离职,在洛阳期间,他与扬州的韩绰判官有书信往来,并时常怀念在扬州的美好时光,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扬州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虽然“俱是江东巡管内,异时书札愿无悭”一句可能并非原诗内容,但将其融入整体解析中,可以进一步强调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书信往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