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政欲江山助,老矣东西南北人。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另有一说(非标准版本,但包含关键词的意象化表达):
作诗政欲江山助,老矣东西南北人。
笔底春风生万象,心间秋水照千尘。
(注:由于“作诗政欲江山助,老矣东西南北人”并非直接出自朱熹的某一首完整诗作,而是后人可能根据朱熹的文风或思想提炼出的意象,因此以下解析将基于朱熹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背景,结合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意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基于非标准版本的意象化表达)
作诗时正希望江山美景能给予灵感,无奈我已老去,成了四处漂泊之人,笔下生出的春风能描绘万种景象,心中的秋水则能映照出尘世的万千尘埃。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创作诗歌时灵感来源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年华老去的感慨,诗人希望通过自然之美(江山)来激发创作灵感,但同时又意识到自己已步入晚年,四处漂泊,生活不定,笔下的文字如同春风,能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内心的思考则如秋水般清澈,映照出人生的种种境遇。
赏析
这两句诗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的深邃思考与诗人的浪漫情怀,通过“作诗政欲江山助”一句,可以看出朱熹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自然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而“老矣东西南北人”则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匆匆的感慨,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创作、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朱熹的某一首完整诗作,但结合朱熹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可以推测这样的意境可能源于他晚年对人生、创作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朱熹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与教育,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感悟,反映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人生智慧,在晚年,面对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朱熹可能更加珍视自然之美对于心灵的滋养,以及创作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虽然“作诗政欲江山助,老矣东西南北人”并非朱熹某一首具体诗作的原文,但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意境与朱熹的文学成就、思想背景及人生经历高度契合,展现了其作为理学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下的深刻感悟与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