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不如纳被蒙头坐,坐到斋鱼始一兴。的释义

4个月前 (04-21)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山居

不如纳被蒙头坐,坐到斋鱼始一兴。的释义

唐·皎然

门径稀人迹,林园长日幽。

不如纳被蒙头坐,坐到斋鱼始一兴。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之翘楚,与韦应物、顾况等人有唱和,他也是茶文化的积极推动者,有茶学专著《茶诀》传世(已佚),其诗作中也多有关于茶的吟咏。

译文

门前的小径上鲜有人迹,林中的园子整日幽静无比。

与其在外奔波劳碌,不如回到屋内,盖上被子蒙头而坐,静静地坐到寺庙里晨斋的钟声响起,心中才生出一丝兴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首句“门径稀人迹”直接点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少有人打扰;次句“林园长日幽”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的氛围,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纳被蒙头坐”这一具体行为,展现了诗人超脱物外、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

赏析

皎然的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门径稀人迹,林园长日幽”两句,以景写情,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而“不如纳被蒙头坐,坐到斋鱼始一兴”两句,则通过诗人的具体行为,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这种追求内心平静、超脱物外的态度,正是佛教禅宗所倡导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晚年隐居山林之时,皎然一生与佛有缘,晚年更是潜心佛学,过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哲学。

皎然的《山居》一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皎然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诗僧生活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不如纳被蒙头坐,坐到斋鱼始一兴。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