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已悲傲吏失南山,尚喜王儦峙旧坛。的意思及出处

4个月前 (04-21)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忆平泉杂咏·忆山

已悲傲吏失南山,尚喜王儦峙旧坛。的意思及出处

唐·李德裕

已悲傲吏失南山,尚喜王儦峙旧坛。

即此自为欢得地,何须归去卧林峦。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德裕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德裕(787年-849年),字文饶,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是晚唐著名的政治家,牛李党争的胜者,一度拜相,封卫国公,他主张削藩,平定泽潞镇之乱,为唐朝的稳定作出了贡献,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有《会昌一品集》传世。

译文

已经为那些因高傲而失去南山的官吏感到悲伤,但还庆幸有王儦(古代隐士)那样的高士依然坚守着旧时的祭坛,就在这里,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欢乐之地,哪里还需要回去隐居山林呢?

释义

已悲傲吏失南山:指那些因高傲自大、不守本分而失去自然美景(如南山)的官吏,诗人对此表示悲哀。

尚喜王儦峙旧坛:王儦是古代隐士的代称,这里指还有像王儦那样的隐士坚守着旧时的精神高地(祭坛),诗人对此感到欣慰。

即此自为欢得地:诗人认为,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就足以让他感到快乐。

何须归去卧林峦:何必非要回到山林中去隐居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李德裕回忆平泉山庄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感慨,首句“已悲傲吏失南山”以对比手法,批判了那些因高傲而失去自然美景的官吏,暗示了官场中的浮躁与虚伪,次句“尚喜王儦峙旧坛”则笔锋一转,以王儦为榜样,表达了对坚守精神高地者的敬佩与赞赏,后两句“即此自为欢得地,何须归去卧林峦”则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欢乐之地,无需再去山林隐居,这既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也是对现实政治的妥协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德裕晚年,当时他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贬至偏远地区,在回忆平泉山庄时,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官场虚伪的批判,也有对坚守精神高地者的赞赏;既有对自己现状的肯定,也有对现实政治的妥协与无奈,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诗复杂而深刻的内涵。

“已悲傲吏失南山,尚喜王儦峙旧坛。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