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君才有如玉截肪,不待雕琢成文章。出自哪首诗?

4个月前 (04-21)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赞才子

君才有如玉截肪,不待雕琢成文章。出自哪首诗?

唐·李中

君才有如玉截肪,不待雕琢成文章。

清风朗月时相照,碧水青山任主张。

笔下龙蛇惊风雨,胸中锦绣耀星芒。

他年名遂身须老,却笑当年意气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中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中,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末至五代初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响亮,但在当时也有一定的文学地位,部分诗作被后世传颂。

译文

你的才华就像那刚被切割下来的美玉一样纯净无瑕,不需要过多的雕琢就能自然形成优美的文章,清风明月时常照耀着你,碧水青山也任由你描绘和主宰,你笔下的文字如同龙蛇舞动,惊动了风雨;胸中的学问和才华如同璀璨的星芒,耀眼夺目,将来你功成名就之时,或许已经年华老去,但回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定会会心一笑。

释义

这首诗是对一位才子才华的高度赞美,首句以美玉比喻才子的天赋才华,强调其天然纯净、无需雕琢即能展现美好,接下来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才子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才华,后两句则是对才子未来成就的预言和对其才华的再次肯定,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才子的才华和气质,诗人通过美玉、清风明月、碧水青山等自然景物的比喻和烘托,将才子的才华和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预言才子未来的成就和对其才华的再次肯定,表达了对才子的深深敬意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与某位才子交往过程中的有感而发,在唐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赞美对方的才华和气质,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在与某位才子交往过程中,被其才华所折服,从而写下这首赞美之作,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才华和气质的向往和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和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事迹等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以上分析仅供参考。

“君才有如玉截肪,不待雕琢成文章。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