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病多止酒家无酿,贫乏赢粮甑罕炊。的释义

4个月前 (04-20)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贫居

病多止酒家无酿,贫乏赢粮甑罕炊。的释义

唐·韦应物

病多止酒家无酿,贫乏赢粮甑罕炊。

寂寞衡门鸟雀过,空庭草色映帘垂。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怅望东皋信马归,穷巷无人迹已稀。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因为多病,连酒家也不再酿酒供我;家境贫寒,连买粮的余钱都没有,甑中很少生火做饭,寂静的门前只有鸟雀飞过,空旷的庭院里草色映照着低垂的帘幕,闲花野草尚且长得茂盛,风吹着柏树枝又能怎么样呢?我怅然地望着东边的田野,信马由缰地归去,穷巷里已经没有人迹,显得格外冷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因病贫交加而陷入的困顿生活,首联直接点出病因和贫状,颔联通过描绘门前鸟雀和庭院草色,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颈联以闲花野草和风吹柏枝作比,暗喻自己虽处困境但仍不失坚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信马而归,穷巷无人,透露出深深的孤独与凄凉。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因病贫而陷入的艰难生活,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凉,诗人也通过闲花野草和风吹柏枝的意象,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境但仍不失坚韧和生命力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多次遭贬谪,生活也一度陷入困顿,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病贫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精神风貌在韦应物的其他诗作中也有体现,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病多止酒家无酿,贫乏赢粮甑罕炊。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