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驱我去何之,束担垂行却住时。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饥来驱我去何之
宋·陈与义
饥来驱我去何之,束担垂行却住时。
东望山阴何处是,西来濠上已堪悲。
长亭暝色斜阳里,无数寒鸦带雪飞。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赏识,但仕途坎坷,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初年的动荡,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婉约细腻之处,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对时局的忧虑。
译文
饥饿驱使我出门,但不知该往何处去,收拾好行囊,即将出发时却又停下了脚步,向东望去,不知山阴在何方;向西而来,濠上的遭遇已令人悲伤,长亭笼罩在黄昏的暮色和斜阳之中,无数寒鸦带着雪花飞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饥饿驱使下想要出门觅食,但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和无奈,他不知该往何处去,收拾好行囊后又停下了脚步,向东、向西望去,都看不到希望所在,只有长亭、暮色、斜阳和寒鸦相伴,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饥饿中的迷茫和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诗中“饥来驱我去何之”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困境和迷茫;而“束担垂行却住时”则通过动作描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犹豫和不安,后两句则通过写景来烘托氛围,长亭、暮色、斜阳和寒鸦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凉、孤独的画面,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陈与义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对时局的忧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通过描绘诗人在饥饿中的迷茫和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困境,这首诗也体现了陈与义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