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井臼荒凉旅鬓斑,经年索米住长安。的解释

5个月前 (04-17)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长安索米

井臼荒凉旅鬓斑,经年索米住长安。的解释

唐·杜荀鹤

井臼荒凉旅鬓斑,经年索米住长安。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赐官。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考不第,后曾一度隐居庐山,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仕途不顺,曾任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等职,晚年漂泊南方,终未得志,杜荀鹤的诗以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著称,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井灶旁的土地已经荒凉,旅人的鬓发也已斑白,多年来为了谋求口粮而留在长安,哪里比得上学会耍猴戏呢?只要能让君王一笑,便能轻易获得官职。

释义

“井臼荒凉旅鬓斑”描述了诗人漂泊异乡、生活困顿的现状,井灶荒芜象征着家境贫寒,鬓发斑白则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经年索米住长安”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长安多年为生活奔波、求取口粮的艰难。“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赐官”则通过对比,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多年在长安为生活奔波的艰辛与耍猴戏者轻易获得官职的讽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阶层的困境和无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士人阶层的生活也极为艰难,杜荀鹤作为一位出身寒微的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多次应考不第,仕途不顺,在长安多年为生活奔波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现实充满了不满和无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自嘲和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井臼荒凉旅鬓斑,经年索米住长安。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