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数里河声轰阵鼓,万条檐溜卓戎枪。下一句是什么?

5个月前 (04-14)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暴雨

数里河声轰阵鼓,万条檐溜卓戎枪。下一句是什么?

宋·陈与义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数里河声轰阵鼓,万条檐溜卓戎枪。

无人挽得银河水,洗出青天白日明。

(注:您提供的两句“数里河声轰阵鼓,万条檐溜卓戎枪”实际上出自陈与义的《暴雨》一诗,但此诗并非只有这两句,为了完整解析,我列出了全诗,不过,以下的分析将主要围绕您提供的两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西诗派的遗风,又自成一家,被誉为“诗俊”,陈与义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但其诗歌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译文

(针对您提供的两句)

数里之外的河水声如同轰鸣的战鼓,万条屋檐上的流水如同挺立的戎枪。

释义

数里河声轰阵鼓:形容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水声轰鸣,如同战场上的战鼓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氛围。

万条檐溜卓戎枪:檐溜指的是屋檐上流下的雨水,这里形容雨水如万条长枪般挺立,形象地描绘了暴雨的猛烈和壮观。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暴雨的威力和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轰阵鼓”来形容河水的轰鸣,既表现了雨势之大,又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激昂的氛围,而“万条檐溜卓戎枪”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雨水比作挺立的戎枪,进一步强调了暴雨的猛烈和力量,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创作背景

陈与义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身处乱世,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往往也融入了其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这首《暴雨》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暴雨的猛烈和壮观,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坚韧态度,诗中也隐含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如暴雨般猛烈的力量能够洗尽尘埃,带来一个清朗的明天。

“数里河声轰阵鼓,万条檐溜卓戎枪。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