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欲求褒贬明千古,直把穷通托二仪。全诗是什么?

5个月前 (04-12)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穷通吟

欲求褒贬明千古,直把穷通托二仪。全诗是什么?

唐·吕岩

欲求褒贬明千古,直把穷通托二仪。

得似云门山客否,不须归去恨东篱。

作者简介

吕岩,即吕洞宾,唐代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民间传说他本来是个儒生,因遇汉钟离传授《延命九篇》、《指玄篇》,修得正果。《全唐诗》与《词综》录有他的诗作,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又逐渐演变成世人公认的神仙,至今在山东一带仍流传“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民间传说故事。

译文

想要让后世之人对我的评价褒贬分明,流传千古,我只能将人生的穷达祸福寄托于天地之间,能否像云门山的隐士那样超脱自在呢?也就不必像陶渊明那样因归隐田园而心生对世俗的怨恨了。

释义

“欲求褒贬明千古”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的行为和事迹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得到公正的评价。“直把穷通托二仪”则表明作者将人生的穷达祸福视为天意,寄托于天地之间,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得似云门山客否”用云门山的隐士作为自己理想生活的典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须归去恨东篱”则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会像陶渊明那样因归隐而心生怨恨。

赏析

这首诗是吕洞宾表达自己对人生穷达祸福看法的作品,诗中通过“褒贬明千古”和“穷通托二仪”的表述,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评价的淡然态度和对天命的顺应,通过“云门山客”和“东篱”的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创作背景

吕洞宾作为唐代道教的重要人物,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吕洞宾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有关,在唐代社会变革和道教发展的背景下,吕洞宾通过对人生穷达祸福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天命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也反映了吕洞宾作为道教人物对于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是对这首古诗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欲求褒贬明千古,直把穷通托二仪。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