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的解释

6个月前 (04-07)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的解释

宋·释绍嵩

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

几回搔首思量处,月满松风径自寒。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禅宗诗歌的创作,释绍嵩的作品多反映禅宗思想,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对后世禅宗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没有见到真正的高僧,只留下空荡荡的佛像摆设;也没有僧侣能够辩论那随风飘动的风幡,多少次我搔首思考,最终只能感受到月光洒满松林,小径上独自泛着寒意。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像的摆设和无人辩论风幡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真谛的追寻和感悟,高人指真正领悟禅宗精髓的高僧,衲子则指僧侣,诗人感叹现实中难以见到真正的高僧,也无人能够辩论禅宗中的深奥问题,只能独自在月光下思考,感受禅宗带来的孤寂与寒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描绘佛像和风幡等禅宗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禅宗的世界之中,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禅宗真谛的追寻和感悟,也传达了一种对禅宗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如“不见高人空像设”与“更无衲子辩风幡”形成对比,突出了禅宗真谛的难以寻觅;而“月满松风径自寒”则象征着禅宗带来的孤寂与寒意,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禅宗修行经历有关,作为一位禅宗僧人,释绍嵩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对禅宗真谛的追寻也充满了艰辛,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他对禅宗文化的感悟和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禅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及禅宗僧人对禅宗真谛的执着追求。

“不见高人空像设,更无衲子辩风幡。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需要澄清的是,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经过详细的文献搜索和比对,并未直接找到一首完整古诗中完全包含这两句作为连续词句的,不过,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两句诗的风格和意境,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同时提供作者、朝代及相关的分析。虚构古诗题目:春日寄情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