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当日司徒功业就,旧居亦作奉诚园。的解释

6个月前 (04-06)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奉诚园

当日司徒功业就,旧居亦作奉诚园。的解释

唐·杜甫

当日司徒功业就,旧居亦作奉诚园。

苍藤翠木经寒暑,野色荒烟入杳冥。

四鸟绕亭花满树,一泉通径草盈庭。

何须更问元和岁,不似当时李相庭。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当日司徒(指唐代宰相李勉)功成名就之后,他的旧居也被改建成了奉诚园,园中的苍藤翠木历经寒暑,野外的景色与荒烟一同融入远方的幽暗之中,四只鸟儿围绕着亭子飞翔,树上开满了花朵;一条清泉穿过小径,庭院里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又何必再去追问元和年间(唐朝后期)的事情呢,这园子已经不复当年李相(指李勉)在时的模样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奉诚园的景色,并通过对园子的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首句点明司徒功业成就后旧居成为园林的事实,次句描写园林的自然景色,三四句具体描绘园中的动植物景象,末两句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奉诚园的景色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层次,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游览奉诚园时所作,奉诚园原为唐代宰相李勉的旧居,后改建为园林,杜甫在游览过程中,被园中的景色所触动,不禁想起了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当日司徒功业就,旧居亦作奉诚园。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