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屋里迷家张处士,上门指路上人谦。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4-06)诗词赏析7

诗词原文

屋里迷家张处士,上门指路上人谦。出自哪首诗?

题张处士山居

唐·李中

屋里迷家张处士,上门指路上人谦。

白云深处居何许,青嶂重叠水潺潺。

松竹满庭风露冷,星河入户月华鲜。

幽居自适君知否,胜似蓬莱第一仙。

作者简介

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9世纪至10世纪之间,字有中,江西九江人,南唐升元三年(939年)举进士,曾任淦阳宰、水部郎中,他的诗作多写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当时颇有名气。

译文

张处士的家隐藏在屋内,让人难以寻觅;他亲自上门指路,态度谦逊有礼,白云缭绕的深处是他的居所,青山重重叠叠,溪水潺潺流淌,庭院里松树和竹子茂盛,风露带来阵阵凉意;星河映入屋内,月光皎洁明亮,你可知他在这幽静之处生活得多么自在,简直胜过蓬莱仙境中的神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张处士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首联点出张处士的居所难以寻觅,但他却亲自上门指路,表现出他的谦逊和热情,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白云、青山、松竹、风露、星河、月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美丽的隐居环境,尾联则直接抒发诗人对张处士隐居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隐居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张处士的居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也通过描绘张处士的谦逊和热情,以及他在幽静之处生活的自在与惬意,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隐居山林,以逃避世俗的纷扰,李中作为一位南唐诗人,可能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对隐居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描绘和赞美张处士的隐居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屋里迷家张处士,上门指路上人谦。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