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南讹溽暑方流汗,北陆凄风已裂肤。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4-06)诗词赏析8

这首包含关键词“南讹溽暑方流汗,北陆凄风已裂肤”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苏辙的《和子瞻秋怀五绝》之一,下面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南讹溽暑方流汗,北陆凄风已裂肤。出自哪首诗?

和子瞻秋怀五绝·其一

宋·苏辙

南讹溽暑方流汗,北陆凄风已裂肤。

吹落黄花秋意晚,初闻新雁病欹梧。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苏辙是苏轼(苏东坡)的弟弟,二人并称“苏氏二杰”,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晚年退居颍州,他的诗文风格朴实无华,注重说理,与苏轼的豪放风格相映成趣。

译文

南方的暑气仍然闷热得让人汗流浃背,而北方的寒风已经刺骨裂肤,秋风吹落了黄花,预示着秋天的深晚,初闻新雁的叫声,病中的我斜倚在梧桐树下。

释义

南讹溽暑:指南方的暑气,溽暑指闷热潮湿的暑天。

北陆凄风:指北方的寒风,北陆通常指秋冬季节。

裂肤:形容寒风刺骨,如同割裂皮肤。

黄花:通常指菊花,此处象征秋天的到来。

新雁:初秋时节南飞的大雁。

病欹梧:病中斜倚在梧桐树下,欹(qī)指倾斜。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南北气候的差异,展现了季节更替的鲜明对比,前两句“南讹溽暑方流汗,北陆凄风已裂肤”以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了南北气候的极端差异,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后两句“吹落黄花秋意晚,初闻新雁病欹梧”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身体衰弱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与苏轼(苏东坡)相互唱和之作,苏轼曾作《秋怀》五绝,苏辙便以此诗相和,当时,两人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或身体欠佳的境地,诗中流露出的对时光流逝、身体衰弱的感慨,可能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有关,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南讹溽暑方流汗,北陆凄风已裂肤。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