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不雨经时气若焚,共欣疏点夜深闻。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4-06)诗词赏析7

诗词原文

喜雨

不雨经时气若焚,共欣疏点夜深闻。的意思及出处

宋·陈与义

不雨经时气若焚,共欣疏点夜深闻。

飘萧喜色先翻叶,滴沥微声已透云。

欹枕正看栖燕语,开门忽见卷帘人。

细思却得忧边处,一夜欹眠白发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南北宋诗歌风格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诗风独特,既有北宋诗歌的清新自然,又融入了南宋诗歌的沉郁顿挫,陈与义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与吕本中、曾几、陈文蔚并称“洛中八俊”,又与黄庭坚、陈师道、王庭珪并称“江西诗派四大家”。

译文

长时间不下雨,天气热得像火烧一样,大家都很高兴在深夜听到了稀疏的雨点声,雨飘洒而下,先是在树叶上翻飞,细微的雨声已经穿透了云层,我斜靠在枕头上,正听着栖息的燕子在雨中低语,忽然打开门,看见有人卷起帘子欣赏雨景,仔细想来,这场雨却让我担忧边疆的战事,一夜难以入眠,白头发都长出来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边疆战事的忧虑,前两句写久旱不雨,天气酷热,人们渴望下雨的心情;中间四句写雨来时的喜悦景象;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由喜转忧,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深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但并非仅仅描写雨的喜悦,而是借雨抒发了诗人对民生和国家大事的关切,诗的前两句通过“不雨经时气若焚”和“共欣疏点夜深闻”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人们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中间四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来时的景象,既有视觉上的描写,又有听觉上的感受,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由喜转忧,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无奈,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和复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陈与义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有着深刻的关切和忧虑,久旱不雨使得天气酷热难耐,人们渴望下雨以缓解旱情和改善生活,当终于迎来一场雨时,人们欢呼雀跃,但诗人却在喜悦之余,想到了边疆的战事和国家的安危,从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抒发。

“不雨经时气若焚,共欣疏点夜深闻。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