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积毁到今犹瘠令,因知卓行不雷同。全诗是什么?

6个月前 (04-06)诗词赏析7

诗词原文

卓行吟

积毁到今犹瘠令,因知卓行不雷同。全诗是什么?

唐·刘沧

孤云野鹤本无踪,积毁到今犹瘠令。

因知卓行不雷同,独步天涯路自通。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对世事的感慨,刘沧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唐代大家那样广为人知,但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人生哲理。

译文

孤云野鹤本就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即便遭受无数诋毁,到如今依然保持着清癯高洁之姿,由此可知,真正卓越的行为从不随波逐流,独树一帜,即便行走在天涯海角,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释义

“孤云野鹤本无踪”描绘了孤云和野鹤自由不羁、无拘无束的形象,比喻人的高洁与超脱世俗。“积毁到今犹瘠令”则表达了即便面对持续的诽谤和攻击,仍保持清瘦高洁之态,不屈不挠。“因知卓行不雷同”揭示了卓越行为的特点——不盲目跟从,坚持自我。“独步天涯路自通”则强调了独立行走于世间,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和成功。

赏析

这首诗以孤云野鹤为喻,赞美了那些不畏人言、坚持自我、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首句“孤云野鹤本无踪”即奠定了全诗超脱世俗的基调,次句“积毁到今犹瘠令”则通过对比,突出了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坚韧与高洁,后两句“因知卓行不雷同,独步天涯路自通”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升华,强调了坚持自我、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刘沧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洞察,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阶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那些坚守信念、不畏人言、勇于探索的士人的赞美和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孤云野鹤的形象,刘沧寄托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真正卓越行为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积毁到今犹瘠令,因知卓行不雷同。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