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过宫路远纡天步,上寿杯深阁雨花。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4-05)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宫词

过宫路远纡天步,上寿杯深阁雨花。出自哪首诗?

唐·王建

楼台簇簇似仙家,

过宫路远纡天步。

千门万户锁烟霞,

上寿杯深阁雨花。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约生于768年,卒于835年左右,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王建的诗以宫词著称,多描写宫廷生活,语言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对后世宫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诗作还有《宫词一百首》等传世。

译文

楼台簇拥如同仙境一般,

穿过宫殿的路程遥远曲折,仿佛是天上的步履。

千家万户都被烟霞笼罩,

为皇帝祝寿的酒杯深深,楼阁间仿佛飘洒着雨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宫廷的壮丽景象和皇帝祝寿的盛况,首句“楼台簇簇似仙家”形容宫殿楼台密集,宛如仙境;次句“过宫路远纡天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通往宫殿的道路遥远而曲折,仿佛是天上的步履,突出了宫廷的神秘与尊贵;第三句“千门万户锁烟霞”进一步描绘了宫廷的宏伟与神秘,千家万户都被烟霞笼罩,如同仙境一般;末句“上寿杯深阁雨花”则描写了皇帝祝寿的场景,酒杯深深,楼阁间仿佛飘洒着雨花,营造出一种喜庆而庄重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的壮丽景象和皇帝祝寿的盛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宫廷的神秘与尊贵、宏伟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祝寿的喜庆氛围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既具有宫廷诗的庄重与华丽,又不失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诗人还通过“过宫路远纡天步”等句,表达了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宫廷的祝寿活动有关,唐代皇帝常常举行盛大的祝寿活动,以彰显皇权的尊贵和国家的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建作为宫廷诗人,自然会对这些活动进行描绘和歌颂,他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宫廷的壮丽景象和皇帝祝寿的盛况,还表达了对皇权的敬畏和对国家繁荣的祝愿,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宫廷诗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对后世宫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宫路远纡天步,上寿杯深阁雨花。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