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吁今谁是爱材者,定知惜此双树篇。上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4-01)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双树篇

吁今谁是爱材者,定知惜此双树篇。上一句是什么?

唐·李白

吁今谁是爱材者,定知惜此双树篇。

孤松郁山椒,肃爽凌苍烟。

既挺千丈干,亦生百尺巅。

青青恒一色,落落非一朝。

大厦今已构,惜哉无人招。

寒霜十二月,枝叶独不凋。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译文

如今谁是真正爱惜人才的人呢?他一定会懂得珍惜这篇《双树篇》,孤独的松树矗立在山巅之上,挺拔而肃穆,直冲云霄,它既有挺拔千丈的树干,又生长在百尺高的山巅之上,它的枝叶常年青翠,这种高洁不落俗套的气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如今大厦已经建成,可惜却没有人来招揽这棵栋梁之材,即便是寒冷的十二月,它的枝叶也依然不凋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孤独而坚韧的松树,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爱惜人才者的渴望,以及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的同情和惋惜,诗中“双树篇”可能寓意着诗人自己的作品或才华,而“孤松”则象征着那些有才华却未被赏识的人。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孤松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孤松的坚韧不拔和青翠常绿,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珍视和期待,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惋惜,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人像孤松一样坚韧,但如果没有人来赏识和招揽,他们也只能孤独地生长在山巅之上,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个人的遭遇有关,李白一生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和排挤,他深知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因此在这首诗中借孤松之口,表达了对真正爱惜人才者的渴望和对被埋没人才的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双树篇》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抒情诗,它通过对孤松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惋惜,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吁今谁是爱材者,定知惜此双树篇。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