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的解释

6个月前 (03-31)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山居秋景

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的解释

宋·杨万里

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

空山无人松声远,明月照水石影凉。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诗作语言平易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被后人誉为“诚斋体”。

作者简介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关心百姓疾苦,力主抗金,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晚年退居家乡,仍心系国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和抒发爱国情感的诗篇,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哲理。

译文

曲折蜿蜒的清溪绵延十里之长,溪水清澈,倒映着天空的影子和秋天的光芒,空旷的山中寂静无人,只有松树的声音在远处回荡,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水面,石头的影子显得格外清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里山居的宁静美景,首句“屈曲清溪十里长”以清溪的曲折和长度,勾勒出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广阔;次句“净涵天影与秋光”则通过溪水清澈倒映天影秋光,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宁静与美丽,后两句“空山无人松声远,明月照水石影凉”则通过空山的寂静、松声的悠远、月光的明亮和石影的清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与美丽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日山居的宁静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清溪、天影、秋光、空山、松声、明月和石影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还通过“屈曲”、“净涵”、“空山无人”等词语,传达出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退居家乡期间,当时,他因仕途坎坷而心灰意冷,转而寄情山水,以诗歌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秋日山居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即超脱尘世、回归自然才是人生的真谛。

“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