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但欲移床倚西壁,共师饱听松风眠。全诗是什么?

6个月前 (03-30)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听泉

但欲移床倚西壁,共师饱听松风眠。全诗是什么?

唐·白居易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晓来泉声更奇绝,漱玉跳珠溅雪飞。

但欲移床倚西壁,共师饱听松风眠。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深夜时分,万籁俱寂,只有虫鸣声渐渐消失,明亮的月亮从山岭后升起,清辉洒入我的小屋,山中下了一夜的雨,树梢上挂满了层层叠叠的泉水,清晨到来时,泉声更加奇妙绝伦,如同漱玉跳珠,溅起雪花般的水花飞舞,我只想将床铺移到西边的墙壁旁,与老师您一同饱听松风与泉声,安然入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山中静听泉声的美妙情景,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月光的皎洁、雨后的山泉以及清晨泉声的奇绝,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一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共同聆听松风与泉声,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夜晚与清晨的泉声之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漱玉跳珠溅雪飞”,形象地描绘了泉声的清脆悦耳与壮观景象,诗人通过“但欲移床倚西壁,共师饱听松风眠”的表达,传达了与友人共享自然之美、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隐居山林期间,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曾多次请求外放或辞官归隐,在隐居山林的日子里,他深入接触自然,对山水之美有着深刻的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在山中静听泉声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自然之美,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脱与对心灵宁静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欲移床倚西壁,共师饱听松风眠。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