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天上房星烛地寒,故教骏骨落人间。全诗是什么?

6个月前 (03-29)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房星歌

天上房星烛地寒,故教骏骨落人间。全诗是什么?

唐·李贺

天上房星烛地寒,故教骏骨落人间。

为怜骏骨无人识,但见龙文出渥洼。

野性难驯空自叹,秋风长啸动寒山。

盐车枥下今堪惜,伯乐何由得再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描绘鬼神世界,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风格瑰丽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幽深。

译文

天上的房星照亮了寒冷的大地,因此让骏马的骨骼降临人间。

可怜这骏马的骨骼无人识得,只见它身上如同龙鳞般的纹路出自渥洼之地。

它野性难驯只能空自叹息,秋风中长啸震动着寒山。

如今它在盐车下被埋没实在可惜,伯乐又怎能再次见到它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上的房星与地上的骏马之间的联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房星象征着天上的光明与希望,而骏骨则比喻有才华的人,诗人感叹骏马骨骼虽好,却无人赏识,只能在盐车下被埋没,暗喻自己虽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

赏析

这首诗以房星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宏大的氛围,接着通过骏骨的比喻,巧妙地引出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诗中“野性难驯空自叹,秋风长啸动寒山”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骏马被埋没的无奈与悲愤,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李贺一生仕途不顺,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重用,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秋日,面对萧瑟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坎坷的遭遇,有感而发,诗人通过描绘天上的房星与地上的骏马之间的联系,寄托了自己对人才被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忽视和埋没,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天上房星烛地寒,故教骏骨落人间。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