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下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3-25)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山简醉归》

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下一句是什么?

唐·韦庄

日暮风高动竹枝,

江头醉客梦醒时。

山简醉来歌一曲,

参差笑杀郢中儿。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傍晚时分,风高气爽,吹动着竹枝摇曳,在江边,一位醉酒的客人从梦中醒来,他仿佛是山简再世,醉醺醺地唱起了一曲歌谣,那歌声参差不齐,却引得郢中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一位醉酒的客人在江边醒来,模仿古代名士山简醉酒后歌唱的情景,其歌声虽不完美,却充满了率真与乐趣,引得周围孩童欢笑。

赏析

韦庄此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醉酒归来的文人形象,通过“日暮风高动竹枝”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为下文醉酒客人的出现做了铺垫。“江头醉客梦醒时”一句,直接点出主题人物,并暗示其醉酒后的状态,后两句“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则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山简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好酒著称),以及夸张的手法(笑杀郢中儿),展现了醉酒文人那种不拘小节、率性而为的性格特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欣赏与向往。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往往难以施展才华,生活也多不如意,韦庄此诗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而成,通过描绘一位醉酒归来的文人形象,寄托了自己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