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全诗是什么?

6个月前 (03-24)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空王殿赠僧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全诗是什么?

唐·贯休

锡杖与瓶钵,处处化缘身。

千峰无拘束,万象得相亲。

云水心常在,风雷气自新。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作者简介

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尊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多奇句,风格峭拔,意境高远,有《禅月集》存世。

译文

手持锡杖与瓶钵,四处化缘度众生。

千山万水无拘束,万象更新皆相亲。

心如云水常自在,气似风雷自更新。

如来佛祖手持此大衣,披上之后直接进入空王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僧侣的修行生活与心境,首联写僧侣手持锡杖与瓶钵,四处化缘,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颔联写僧侣在千山万水间自由行走,与万物相亲,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自在,颈联进一步写僧侣的心境如云水般自在,气魄如风雷般豪迈,尾联则以如来佛祖手持大衣,披入空王殿的意象,象征僧侣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僧侣的修行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僧侣的日常生活、心境变化以及修行境界,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诗中“锡杖与瓶钵”是僧侣身份的象征,“千峰无拘束”则表现了僧侣超脱世俗的自由,“云水心常在”则体现了僧侣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尾联的“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更是将僧侣的修行境界推向了极致,象征着僧侣在修行中达到了与如来佛祖相同的境界。

创作背景

贯休作为一位画僧、诗僧,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四方、参禅悟道的过程中,对僧侣修行生活的深刻感悟与体会,通过描绘僧侣的修行生活与心境变化,贯休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在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寻求精神寄托,佛教文化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贯休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追求。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