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的释义

6个月前 (03-22)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寄李儋元锡

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的释义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中舍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译文

去年在花开的时节与你分别,如今又逢花开已经整整一年。

世事纷繁难以预料,春愁黯然而我独自难以入眠。

身体多病想要辞官归隐田园,但看到百姓流亡又愧对俸禄。

已经托人用精美的桐木琴传达我的心意,更借这残破的书信寄托我未尽的忠言。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身世和时局的感慨,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分别的情景,颔联抒发世事难料、春愁难解的苦闷,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因病思归但又心怀百姓的矛盾心理,尾联则通过托琴寄书和残札遗忠,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的忠诚。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身世和时局的感慨,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融入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尾联中的“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更是将诗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当时,诗人身处官场,但内心却对隐逸生活充满了向往,他也对时局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深感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局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厚情感。

“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