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嗟余索米无人问,行避霜台御史骢。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3-22)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咏史八首·其二

嗟余索米无人问,行避霜台御史骢。的意思及出处

左思(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晋文览寰宇,卓荦压群雄。

八王乱清阙,二阮起河滨。

浩荡晋阳夜,阴云蔽天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眸善睐者,靥辅承权颐。

倾城迷下蔡,容华耀京师。

斯水逝东流,落叶飘蓬飞。

一朝失恩宠,世事安可追?

行路难苦多,齐人遂烹阿。

孙家恣骄横,杀翁戕阿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嗟余索米无人问,行避霜台御史骢。

作者简介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名噪一时,造成“洛阳纸贵”的现象,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辞赋,他的作品以咏史诗和赋最为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译文

(节选)

……

我叹息自己为了区区米粮而无人关心,行走时还得躲避御史台那威严的骏马(御史骢)。

释义

“嗟余索米无人问,行避霜台御史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悲哀,诗人感叹自己为了生计而奔波,却无人问津;在行走时,还得时刻小心,以免触犯权贵,尤其是御史台的御史们,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让人望而生畏。

赏析

这两句诗是左思《咏史八首》中的名句,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诗人的个人遭遇,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索米无人问”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行避霜台御史骢”则揭示了权贵的威严和诗人的畏惧,这两句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左思生活在西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出身寒微的左思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无奈,于是写下了这组《咏史八首》,这组诗通过咏叹历史典故和人物,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嗟余索米无人问,行避霜台御史骢”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嗟余索米无人问,行避霜台御史骢。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