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全诗是什么?

7个月前 (03-17)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春神句芒

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全诗是什么?

唐·李商隐

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

彩仗飘飖寒食外,玉轮辗破碧云空。

金钗斜戴宜春胜,玉佩丁东别馆中。

不是人间凡卉木,花开千岁艳芳丛。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句芒神长着人的面孔,驾驭着两条飞龙,他是春天的守护神,保卫着皇宫的九重门,在寒食节前后,他手持彩仗在空中飘摇,玉轮(月亮)仿佛被他辗破,碧空如洗,女子们戴着金钗,斜插着象征春天的宜春胜,在别馆中玉佩丁当作响,句芒神所到之处,不是凡间的普通花卉草木,而是千年花开不败、芬芳四溢的花丛。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句芒神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句芒作为春神,被赋予了神秘而威严的形象,他驾驭飞龙,保卫皇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是天地间的大事,诗中通过彩仗、玉轮、金钗、玉佩等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繁华与美好,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句芒神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神秘,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句芒神描绘得栩栩如生,既威严又亲切,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象征和隐喻,如彩仗、玉轮、金钗、玉佩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句芒神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敬畏和崇拜,在晚唐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这首诗无疑为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