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3-16)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逢病军人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的意思及出处

唐·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卢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生于玄宗天宝末年,卒于德宗贞元年间,一生多在幕府任职,曾随节度使府赴河中、渭北、鄜坊、陇右等地,足迹遍及西北边陲,卢纶的诗作多为酬答、送别和咏史之作,擅长五律,风格雄浑劲健,语言清丽,在“大历十才子”中颇负盛名。

译文

病倒在行军途中,粮草也断绝;从万里之外奔赴归乡路,至今还未回到家乡。

蓬乱的头发在长城下哀吟,实在不能忍受这秋气侵入我旧伤。

仍有朝廷的郎官前来探病,人们啊,别说我佯装疯癫。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病倒在长城脚下的军人,他因行军劳累、粮食断绝而病倒,远离家乡,身心俱疲,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保持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连朝廷的郎官都前来探望,但世人却难以理解他的苦衷,甚至误解他为佯狂。

赏析

这首诗以病军人为题材,通过对其艰难处境的描绘,展现了唐代军人的艰辛生活和忠诚品质,首联“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直接点出军人的困境,既无粮食又身患重病,归乡之路遥遥无期,颔联“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进一步渲染了军人的悲惨境遇,蓬乱的头发和旧伤在秋气的侵袭下更加难以忍受,颈联“犹有郎官来问疾”则体现了朝廷对军人的关怀,但“时人莫道我佯狂”一句又透露出世人的误解和诗人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战争频繁、军人生活困苦有关,卢纶作为一位关注现实、同情民众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军人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唐代,边疆战争不断,军人常常面临生死考验,而他们的生活和待遇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