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上一句是什么?

7个月前 (03-13)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咏史·褒姒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上一句是什么?

唐·胡曾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作者及朝代

作者:胡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胡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时期,他擅长咏史诗,作品多借古讽今,寓意深刻,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胡曾的咏史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褒姒的坟墓前,烽火再次燃起,

不知她在九泉之下能否露出笑颜?

只知她的一笑足以倾覆整个国家,

却未曾料到胡人的尘土已布满了皇宫的玉楼。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褒姒冢前烽火的场景,引出对褒姒一笑倾国的历史典故的反思,首句“褒姒冢前烽火起”既是对历史场景的再现,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次句“不知泉下破颜无”则表达了对褒姒在九泉之下是否能对这一切有所感知的疑问,后两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褒姒一笑背后的严重后果,即国家倾覆、胡尘满楼的悲惨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警醒,胡曾通过褒姒这一历史人物,揭示了红颜祸水这一传统观念背后的复杂性和片面性,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褒姒描绘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妖女,而是通过对她一笑倾国的后果的描绘,引发了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体现了胡曾对历史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现实的深刻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关,晚唐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国力衰微,边疆不宁,胡人侵扰不断,胡曾可能借褒姒一笑倾国的历史典故,来讽刺当时朝廷的昏庸无能和对边疆危机的忽视,他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通过褒姒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故事叙述,胡曾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情感态度。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