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幽人闲望封中地,好为吾皇起白云。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3-12)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山中寄卢简求

幽人闲望封中地,好为吾皇起白云。的意思及出处

唐·皇甫冉

幽人闲望封中地,好为吾皇起白云。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作者简介

皇甫冉,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今江苏镇江)人,约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前后在世,天宝十五年(756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后避乱居阳羡,代宗大历初又任左拾遗、右补阙等职,与刘长卿友善,诗风亦相近,时称“大历十才子”之一,所作多应制、送行之作,诗风清丽俊逸,时有佳句。

译文

隐居山中的我悠闲地望着这封中的土地,心中暗自思量,愿为我的皇上兴起一片白云(象征辅佐朝政、为国效力的愿望),山野中的寺庙人来人往稀少,云峰高耸,水流深邃,夕阳照耀着古老的堡垒,寒冷的钟磬声回荡在空旷的树林中,我惆怅地想着南朝的往事,如今只有这长江依旧独自流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幽居山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忠诚,首联“幽人闲望封中地,好为吾皇起白云”直接点题,展现了诗人虽处山林,但心系国家的情怀,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写山野寺庙的寂静、云峰的深邃、夕阳下的旧垒和寒磬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尾联则借南朝的往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好为吾皇起白云”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辅佐朝政的愿望,又通过“白云”这一象征物,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虽然身处山林之中,但心系国家,对时局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沉思,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幽人闲望封中地,好为吾皇起白云。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