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的释义

7个月前 (03-11)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湘水吟

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的释义

唐·唐彦谦

二月湘波春似酒,年年送客横塘口。

杨花撩乱扑人衣,胡蝶双飞穿翠蕊。

酒酣携手嗣宗语,日暮并辔衡门归。

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

君看岸畔苍苔没,更有新碑出古祠。

作者及朝代

唐彦谦,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时期,字茂业,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咸通末年进士及第,才高行洁,时称“鹿门先生”,诗风清丽婉约,多抒发个人感慨,反映社会现实。

作者简介

唐彦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的诗歌在晚唐时期颇有声望,与同时代的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有交往,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细腻篇章,其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二月的湘江水如同春酒般醉人,每年都在横塘口送别客人,杨花纷飞,胡乱地扑打着行人的衣裳,蝴蝶双双飞舞,穿梭在翠绿的花蕊之间,酒兴正浓时,我们像阮籍那样畅谈心事,日暮时分,我们并驾齐驱回到简陋的家门,面对万里风霜,不必再怨恨什么,眼前的满川烟草,也值得我们深思,你看那岸边被苍苔覆盖的地方,还有新的石碑从古老的祠堂中露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与友人共度的时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思考。“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旅途中的艰辛和不确定性时的豁达和深思。

赏析

这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与友人离别的情感,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离别的哀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彦谦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风风雨雨,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湘江边送别友人时,他触景生情,将内心的感慨和思索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艰辛,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