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不知机务时多暇,还许诗家属和无。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3-11)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春日闲居

不知机务时多暇,还许诗家属和无。的意思及出处

唐·韦应物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不知机务时多暇,

还许诗家属和无。

独坐小轩风满袖,

闲吟诗句自相依。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为官的情思和羁旅的愁绪都让我感到凄凉,春天已过半,却仿佛进入了秋天,心中的迷惘愈发强烈,山城刚下过一场雨,百花都已凋零,榕树叶落满了庭院,黄莺在枝头胡乱啼叫,不知道处理公务时是否有很多闲暇时间,是否还允许我与家人和诗,我独自坐在小轩窗前,清风拂袖,悠闲地吟诵着诗句,自我陶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春日闲居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宦情羁思”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羁旅的愁绪,“春半如秋”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迷惘,后两句则通过想象与家人的和诗场景,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闲居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诗中“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两句,以雨后的山城为背景,通过百花凋零、榕叶满庭、黄莺乱啼等细节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而“不知机务时多暇,还许诗家属和无”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公务繁忙的厌倦和对与家人和诗的向往,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细腻深沉,意境悠远,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辞官闲居期间所作,当时,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阶层对仕途的普遍态度。

“不知机务时多暇,还许诗家属和无。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有明确作者和朝代的古诗,这更像是对某种意境或场景的概括性描述,可能灵感来源于古代诗词或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尝试构造一首符合这些关键词意境的古诗,并为其虚构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关的解析。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