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纵使他年引仙驾,主人恩在亦应归。的解释

7个月前 (03-11)诗词赏析7

诗词原文

归山

纵使他年引仙驾,主人恩在亦应归。的解释

唐·刘沧

幽径草庵人迹稀,白云深处掩柴扉。

岩前鹿饮溪边水,林间鹤伴老松飞。

野色苍茫连楚塞,秋声萧瑟入寒扉。

纵使他年引仙驾,主人恩在亦应归。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刘沧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知名,但其诗作在唐代诗坛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译文

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草庵隐于山林之间,人迹罕至,白云缭绕的深处,柴门紧闭,岩石前,鹿儿在溪边饮水;树林间,白鹤与老松为伴,翩翩起舞,野外的景色苍茫辽阔,一直延伸到楚地的边界;秋天的风声萧瑟凄凉,吹进了寒冷的屋门,即使将来有一天,神仙驾临邀请我去仙界,只要主人对我的恩情还在,我也应该回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隐逸者居住的环境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前两句写环境的幽静和隐逸者的生活状态;中间两联进一步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忠诚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守。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隐逸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隐逸者的生活状态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也通过最后两句的抒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守,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沧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扰,渴望回归自然、过上宁静的隐逸生活,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刘沧的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

“纵使他年引仙驾,主人恩在亦应归。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