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的意思及出处

7个月前 (03-08)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赏筵咏麒麟

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的意思及出处

唐·李商隐

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

今逢圣代开明主,不枉人间走一遭。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著称,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同时也在咏史诗和政治诗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但他才华横溢,对诗歌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常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译文

黄祖不懂得怜惜才华横溢的祢衡(以鹦鹉客代指),而志公和尚却偏偏赏识有非凡才能的麒麟儿(此处借指有才华的人),如今我遇到了圣明开化的君主,这一生在人间也算没有白活。

释义

首句“黄祖不怜鹦鹉客”借用了三国时期黄祖杀害祢衡的典故,祢衡因才华横溢而得罪黄祖,最终被杀害,这里用来比喻才华不被赏识的遭遇,次句“志公偏赏麒麟儿”则是以志公和尚赏识有才华的人为反衬,强调才华终会得到赏识,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遇到圣明君主的庆幸和感激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才华被赏识的渴望和对圣明君主的赞美,首句和次句通过对比黄祖和志公对待才华的态度,突出了才华被赏识的重要性,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遇到圣明君主的庆幸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较为顺畅的时期,当他遇到了一位赏识他才华的君主时,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庆幸之情,他也可能借此机会表达了对那些才华被埋没、不被赏识的人的同情和惋惜,通过这首诗,李商隐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向世人传递了才华终会得到赏识的积极信息。

“黄祖不怜鹦鹉客,志公偏赏麒麟儿。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